從甲狀腺說營養 而當減重過程,大部份人把重點放在 “ 熱量 ” 的時候,卻忽視了 “ 營養 ” ,人體熱量不足的時候,會分解脂肪來補足熱量,但營養卻要靠進食、曬太陽、充足的睡眠等等來補足,不能無中生有,許多人減重失敗的原因,就是熱量攝取雖然低,但營養不足以讓身體正常運作,反而落下了病根。 其中維生素、微量元素是很容易被忽略的。 為什麼現在市售最便宜的鹽有含碘,反而看似高級的玫瑰鹽是不含碘的? 這個故事要從 1940 年代的台灣說起,台灣早期的生活品質比較低落,吃不到什麼含碘的食物,缺乏碘造成的臨床症狀,比較常見的就是 “ 甲狀腺腫大 ”( iodine deficiency disorders , IDD ) ,這問題在 1940 年被提出來,由台北帝國大學教授河石九㆓夫用日文所做的研究,含蓋了甲狀腺腫的地理分佈與地質、水質,當時台灣還是日本的殖民地,日本千葉縣最低,只有 0.17% ,台灣台北高達 6.68% 。 在 1944 年,河石九㆓夫教授與橋本義先生發佈了兩篇重要的文章,根據這份文章,甲狀腺腫居然在台灣是最常見疾病的前五名。 一直到1985年,新竹在台大公共衛生研究所及農復會的支持下,展開了加碘鹽預防甲狀腺腫的實驗,在三年的時間,學童的甲狀腺腫從男學童的44.9%下降到2.8%;女學童從58.6%降低到21.2%,這份報告最後被發佈在1964年的『台大醫學院研究報告』當中。 全國實施加碘鹽政策 因為這些研究報告, 1967 年政府開始實施食鹽加碘,才緩解這個狀況,掉到 4.3% ,算是脫離了甲狀腺腫的危險。 這也是為什麼市售大部份的鹽都會含碘,其實碘都是鹽生產完之後加進去的,這是會增加成本的,加碘的真正原因就是因為 “ 公共政策 ” ! 而現代人的飲食愈來愈好,也愈來愈注重養生、健康,也就有人混水摸魚的說 “ 加碘鹽是不好的 ” ,這句話讓公共衛生的政策倍受壓力,甚至有人說這句話害台灣公共衛生倒退一世紀。   引用資料: 台大醫學 內科 張天均 台灣㆞方性㆙狀腺腫的回顧與前膽 陳拱北教授 1917-1978 烏腳病防治與食鹽加碘 營養有多重要? 從鉀的小故事,我們就可以了解,熱量歸熱量,營養歸營養,熱量支持了我們的動力,但是熱量不足身體有脂肪可以做後備軍,這也是脂肪最重要的用途,但營養不足,身體各種機能的原料不足,會有更多的不適症發生,以同樣甲狀腺來舉例的話,甲狀腺就像新陳代謝的油門,如果連甲狀腺都沒原料了,你油門踩的下去嗎? 不要只看熱量了,營養!才是你真正的根本!